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的提升,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3月28日,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新闻通气会在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召开。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原副牌“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更名为“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中心将于4月正式揭牌,助推苏式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重塑教育生态,AI赋能教育将成为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现场,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曹海榕对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的职能定位与发展趋势做了全面介绍。他表示,今年,苏州积极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造一站式教育资源连接,贯通教育应用系统、常态化开展数据测试等实践,挖掘数据价值,创新教育生态。曹海榕表示,中心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赋能于贯穿教育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推动教育教学模式、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构建统一的AI技术框架,提供专业方面技术服务,来支撑教育的教、学、管、考、评、研等各类应用场景。
据悉,未来,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将通过构建教育智能底座和各类智能体,实现对各类数字化服务的智能升级;将采集汇聚各类教育大数据,为教育专属大模型提供优质算料,支撑学生知识图谱、心理色谱、专属云空间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撑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支撑智能评价与区域教育治理,服务全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现场,各学校代表分别展示了各自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展现科技赋能教育的多元可能。
“创意机器人课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搭建形式各异的机器人,并赋予它各种能力,让冰冷的机器拥有灵动的活力,帮助人们解决真实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代表、苏州市振华中学校科信处副主任钱文静表示,学校自2022年起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并将其作为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先后获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科学教育综合示范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基于“AI+教育”的理念,系统地构建了三维进阶式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体系,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融合了校园特色AI创新空间资源和优秀师资,形成普及、创新、提升的培养模式,涵盖通识教育、特长发展、兴趣培养三大维度。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代表、苏州市第三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施黎伟介绍,近年来,苏州市第三中学校在教学、管理等多场景融入AI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与管理效能。通过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校本课程,培育学生对AI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在AI育人方面,借助扣子(Coze)平台等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支持。在教学管理上,学校试点苏州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AI实现家校便捷沟通、智能调课和数据录入,提升管理效率。
“这是我们的数字化作业自批成果。目前,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作业,都能通过这一系统实现智能批改。”现场,施黎伟展示了几十份由AI批改的学生试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一张英语试卷上看到,上面红色的分数,以及勾和叉均由AI自动批改并打印在试卷上。这一系统极大地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使老师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专注于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然而,AI引入课堂也对老师在信息化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和知识底蕴、备课能力、临场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施黎伟表示,AI生成的内容往往不可控,老师需要提前反复测试AI的使用场景,设计弹性化的教案,补齐AI在逻辑或深度上的短板,并反复验证也许会出现的情况及内容适配性。因此,学校提出了二次备课的模式:第一次备课时,寻找课堂中可以引入AI的点,选择正真适合的AI工具并反复测试提示词及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备课,将AI生成的内容合理引入课堂,从而顺利开展教学。
“建设‘科学馆里的学校’,应凸显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AI校园智慧管理实践应用学校代表、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校长孙焱表示,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杨嘉墀实验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着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探索。
在学习空间建设上,学校目前打造了科学蒙学馆、科学博物馆、科学杂志馆等多个主题科学馆。以科学蒙学馆为例,馆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能提供智能导览、室内引导、自助借还书等服务,大数据分析中心还能对学生阅读情况做数据收集和分析。在AI辅助教学中,学校设计了基础、拓展、创新三类探究课程,并引入小花狮AI作文批改系统,采用图文识别技术,支持拍照或文本上传作文,智能评分,并针对字词句、段落结构、逻辑性等生成批改建议,为老师批改作文提供另一种视角,实现“AI初评-教师复评-学生修正”的闭环。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启用立体式安全巡检系统,结合智能机器狗、空中无人机等交互系统,打造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未来,学校将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的指导下,继续加强AI与教育的创新实践,持续优化智慧教育生态。”孙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