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物联网技术起步,中国在该领域内的技术及标准制定工作进展较快,基本与国际同步。物联网的发展在给我们大家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将会引发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和产业巨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孙利民认为,我国物联网发展仍处于信息汇聚阶段,距离有着非常丰富的感知和高度智能化解决能力的物物相连的时代还有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下一步应做好自主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标准的制定,通过典型行业或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产业的打造,为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较高地位奠定基础。
孙利民:物联网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RFID和其他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也就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1999年由四大洲7个研究型大学成立了Auto-ID中心(国内复旦大学是七校之一),旨在研究基于RFID的全球网络架构,侧重对带有RFID标签的物体进行跟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发布了一份报关于物联网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全面地论述了物联网的概念。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受到奥巴马政府格外的重视,能够说是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早期的物联网源于RFID,即通过RFID标记和跟踪物体,现在侧重于在物体中嵌入微型传感器,通过感知物体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信息,提高物体和系统的智能化。总理到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研发技术中心考察时,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更加推动了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探讨研究和产业发展。
物联网是具有标识、感知和智能解决能力的物体通过通信技术形成物与物连接的网络,这些物体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协同和互动,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智慧和集约的更好服务。物联网实现无处不在的感知,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即通过嵌入的传感器感知获得信息,通过通信网络让物与物相连,通过信息挖掘、信息处理实现物物的互动。
物联网的应用是“需求牵引、技术支撑”。也就是说目前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要日益丰富多元,对事物信息的感知、智能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协同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像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网络可成为人际沟通的主要工具,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互联网也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协同,成为人与物体的协同,达到真正的全球协作?因为有这些美好愿望和已经部分成为现实的应用成果,人们更加看好物联网的未来发展。
孙利民:我国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物联网的发展则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比如依托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不但可以疏导道路的拥堵、调节交通高峰期间的车辆,更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汽油的消耗,这主要是因为车辆与道路之间形成了沟通。
冬季集中供暖,人们离家上班时空房间依然保持一定温度,这就造成煤的白白浪费。如果有一个智能化的供暖控制管理系统,这些浪费就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智能交通、城市市政管理、智能电网物联网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通过装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与互联网络连接,从而赋予物体智能,使人类对资源的控制将变得更有效。
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草案中把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信息汇集、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信息汇集是第一阶段,也是目前全球所处的阶段,即通过种种手段完成信息的收集。协同感知则强调物体之间的协作、互动,这就涉及物与物的连接。泛在聚合是指针对目前的单一应用来说,将来物联网发展会带来多个应用领域的巨变。
总之,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丰富的感知加上高度智能化的处理,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革命,但这样的一个过程还比较漫长。
记者:哪些地区适宜率先进行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产业标准的制定情况如何?
孙利民:物联网的发展应该结合行业进行,不要全面铺开。我国目前还处于感知信息收集的阶段,离物物相连、高度智能化的阶段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某些典型的行业领域,比如城市管理、环境监视测定、家庭取暖安全、重要区域或地点的监控等,能应用信息汇聚阶段的技术。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及标准的制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在标准制定方面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提出了初步框架,多项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草案。传感网标准工作的启动和不断推进将有利于未来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今年,我国还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标准工作组聚集了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探讨研究和应用单位,将积极开展传感网标准制定工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夯实基础。
记者:当前,物联网发展应注意些什么方面的问题?怎样判断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
孙利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该侧重行业主导和典型应用,加速推进物联网技术探讨研究、领域应用和产业推广。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物联网涉及的内涵、特征、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科研攻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世界物联网应用都还处在信息采集的初级阶段,将来要走向物物互联、无处不在的感知,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还有很多技术及产业瓶颈要克服。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将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例如传感器件、无线通信、数据分析服务等。而随着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及在行业领域应用的逐步扩大,从交通管理、电力、能源、环保到医疗、教育等,长久来看,几乎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将受益。